中國進口銅逐年下降
今年以來中國進口了140萬噸精煉銅,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2%。不過去年進口量是有史以來最高的,而且140萬噸也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
換句話說,中國仍對實物精煉銅流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盡管解釋銅流動絕非易事。
青島港丑聞曝光之后,抵押銅融資顯著減少,但仍是進口的一個驅動力,繼續(xù)模糊著金融和制造業(yè)之間的需求。在制造業(yè)產(chǎn)業(yè)鏈上有正常的采購和去庫存周期,買家在定期采購和現(xiàn)貨采購之間轉換。
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中國從全球其它地方吸收精煉銅的活動正在減弱,而進口銅原料在逐漸增加。
過去兩年,中國進口銅精礦一直在不斷升高。中國自己加工的原料越多,理論上需要的精煉銅就越少;谶@個原因,許多分析師猜測今年精煉銅進口下滑可能是貿易模式結構變化的開始。
那么銅廢料形勢如何呢?銅廢料是中國進口的第三大原料,通常被市場忽視。銅精礦進口正在快速發(fā)展,但這些再生金屬似乎處于長期下跌趨勢之中。
2012年開始,中國銅廢料進口穩(wěn)定下滑。當年中國進口490萬噸,2013年跌至440萬噸,去年再降至390萬噸。這種下降趨勢還在繼續(xù)。今年1-5月進口140萬噸,同比降8%,創(chuàng)下2003年以來最低水平,那一年中國海關總署首次統(tǒng)計銅廢料而不是廢料中的銅含量。
當然,廢料有一套自成體系的由供求驅動的微觀世界,供應對價格和全球制造業(yè)的健康都很敏感。簡單地說,全球制造業(yè)生產(chǎn)的越多,供應端的廢料越多。例如,2009年中國銅廢料進口大幅下降,因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制造業(yè)萎縮。事實上,去年全球制造業(yè)也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國際銅業(yè)研究組織(ICSG)估計,去年全球廢料下降了2.6%至830萬噸。
此外,廢料供應鏈本身也在發(fā)生變化,反映在產(chǎn)生的復雜的電子廢料不斷增加,以及隨之而來的是新玩家進入電子廢料業(yè)務領域。盡管如此,供應端的變化不足以解釋中國進口廢料不斷減少,中國可是世界最大的廢料采購國。
上個月在英國《金屬導報》再生銅大會上,ICSG主管CarlosRisapatron在一份報告中稱,中國在使用廢料上正在發(fā)生變化。要準確理解這一點就要弄清楚廢料如何進入中國和其它地方的銅供應鏈。這包括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作為原材料,通過二次加工轉化為精煉銅,廢料對精煉銅供應是非常重要的,去年全球大約17%的精煉銅來自銅廢料。
第二種方法是廢料與銅更廣泛的供求動能結合,這不是非常直觀。直接熔煉的廢料由制造商用于相對低價的材料來與精煉金屬混合制造銅產(chǎn)品。這不適用于高純終端產(chǎn)品,但對于線材和合金是不錯的選擇。
據(jù)Risapatron稱,正是第二種廢料的用途在中國正發(fā)生根本性變化。事實上,ICSG估計去年中國直接熔煉的廢料降至550,000噸,2012年高達120萬噸。雖然冶煉廠仍在使用越來越多的廢料,但制造商使用量減少導致中國廢料使用量可能在2011年已經(jīng)觸頂。
這種轉變部分是受技術驅動的,也就是說新一代線材廠不再把銅廢料作為原料。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就是中國進口銅精礦不斷增加的部分原因。
進口更多的銅精礦,中國冶煉能力不斷擴大,這意味著中國國產(chǎn)的精煉銅不斷增加。
精煉銅價格下滑,促使制造商選擇精煉銅而非廢料。ICSG估計制造商行為的這種變化是全球趨勢,去年直接熔煉銅廢料下降至440萬噸,前一年為470萬噸。但中國變化尤為顯著,完全是因為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相比其他地方建造了更多的冶煉和精煉能力。
中國進口廢料持續(xù)下滑可能是市場的又一悲觀表現(xiàn),但最終結果可能幷不悲觀,因為這意味著中國對精煉銅需求將增強。
在整個供應鏈中缺少的這一環(huán)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何盡管國內產(chǎn)量不斷增長,進口仍強勁,實際需求不是非常旺盛的情況下,中國銅市場最初卻顯得緊張。
此外,只要廢料進口保持下降趨勢,向精煉銅的需求轉移就會有力的抵消精煉產(chǎn)品進口任何預期的結構性下滑。
銅廢料可能是中國整個銅需求市場不斷減少的一塊,但這幷不會降低中國在全球銅市場的地位低。